一、规划背景与战略定位
“十五五”时期(2026-2030年)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,是实施“两步走”战略(2020-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、2035-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)的重要阶段。其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三点:
承前启后:承接“十四五”(2021-2025年)发展成果,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;
应对变局: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、科技竞争加剧的国际环境,破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;
开启新局: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。
二、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
1.“十四五”时期主要成就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,为“十五五”奠定了坚实基础:
经济实力:国内生产总值(GDP)突破130万亿元,人均GDP超过1.2万美元;
创新能力: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.55%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;
产业结构: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,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;
改革开放: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提升,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2个;
民生福祉: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.5%,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。
2.“十五五”时期面临的新形势
国际环境: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,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焦点,外部不确定性增加;
国内发展: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,但区域发展不平衡、城乡差距较大、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等问题仍突出;
战略机遇:新一轮科技革命(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物技术等)深入发展,为中国实现“换道超车”提供契机。
三、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
1.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(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)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持续增进民生福祉。
2.基本原则
坚持党的全面领导:确保规划实施的正确方向;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: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;
坚持新发展理念: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;
坚持深化改革开放: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;
坚持系统观念:统筹推进各领域工作;
坚持稳中求进: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。
四、主要目标(2030年预期实现)
“十五五”规划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具体包括:
经济增长: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,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.5%;
创新驱动: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.2%,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%;
产业结构: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%;
绿色发展:单位GDP能源消耗较2025年降低15%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5年降低18%;
民生福祉: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以内;
安全保障: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.5亿吨以上,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亿吨标准煤。
五、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
“十五五”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,部署了六大重点任务,涵盖经济、科技、生态、民生等多个领域:
1.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强化科技自立自强
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: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,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,布局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(如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);
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:实施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等重大科技项目,建立“卡脖子”技术清单制度,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;
提升企业创新能力: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,培育更多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。
2.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推动产业升级
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: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(如半导体、新能源汽车等),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(如长三角、珠三角);
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: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,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(如量子计算、脑机接口);
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: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(如研发设计、供应链管理),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(如医疗、教育),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。
3.构建新发展格局,扩大内需与区域协调
着力扩大内需: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(如提升居民收入、培育消费新业态),发挥投资关键作用(如新型基础设施、民生项目),建设现代流通体系(如物流园区、智慧供应链);
促进区域协调发展: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(如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),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(如财政转移支付、产业对口支援),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格局;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:保障国家粮食安全(如高标准农田建设、种业振兴)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(如乡村旅游、农产品加工),实施乡村建设行动(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升级)。
4.推进绿色低碳发展,建设美丽中国
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: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(如淘汰落后产能、发展绿色产业)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(如垃圾分类、新能源汽车推广);
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: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(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治理),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(如长江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),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(如农药化肥减量、重金属污染修复);
提升生态系统质量: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(如天然林保护、湿地恢复),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(如大熊猫、东北虎等濒危物种保护),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(如流域横向补偿、森林生态补偿)。
5.促进共同富裕,增进民生福祉
实施就业优先战略:强化就业政策支持(如创业担保贷款、职业培训),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(如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),促进创业带动就业;
完善收入分配制度: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(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),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(如个人所得税、社保缴费),规范收入分配秩序(如打击非法收入);
健全社会保障体系: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(如全国统筹、延迟退休),健全医疗保险制度(如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),完善社会救助体系(如低保、特困人员供养)。
6.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
推动贸易创新发展:优化进出口结构(如增加高端产品出口、减少低端产品进口),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(如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贸易),扩大优质产品进口(如消费品、高端设备);
深化对外投资合作: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,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(如负面清单管理、知识产权保护)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(如基础设施建设、产能合作);
参与全球经济治理: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(如RCEP、CPTPP),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(如WTO改革),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(如应对气候变化、债务危机)。
六、实施保障机制
为确保“十五五”规划目标实现,建立了四大实施保障机制:
完善宏观调控:健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(如财政、货币、产业政策),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,完善预期管理制度(如舆情引导、政策解读);
深化重点领域改革: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(如统一市场规则、公平竞争审查),深化国资国企改革(如混合所有制改革、国有资本布局优化),优化营商环境(如简化行政审批、降低企业成本);
健全实施机制: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衔接(如将规划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),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(如第三方评估、公众参与),强化政策协同配套(如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协同);
防范化解重大风险:完善风险防控机制(如金融风险、债务风险、疫情风险)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(如应急预案、物资储备)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。
七、总结与展望
“十五五”规划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蓝图,其核心逻辑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创新驱动为核心,以绿色发展为路径,以共同富裕为目标。通过实施六大重点任务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,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未来五年,中国将在科技自立自强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,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中国力量。同时,“十五五”规划也将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平衡,在应对全球风险挑战中保持经济社会稳定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在线留言
我们会及时回复您的留言信息,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:0532-82181880